“娟姐,这是你要的案件卷宗。”
“好的,发回重审案我已写好调解书,你再核对一下。”
“姐,你的右手不是受伤了吗,调解书这么快就写好了,昨晚是不是又加班了吧……”
“没啥事,当事人都在等着结果呢。”
这是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郑州高新区法院梧桐人民法庭副庭长申晓娟和书记员焦瑞通过钉钉平台交流工作的一段场景。
前不久,申晓娟不慎摔伤导致右臂骨折,平时习惯用右手工作的她,顿感处处不便,想到手头还有好多案件,心里焦虑不安。
“排好庭的案件如何开庭?判决书怎么写?当事人申请保全手续怎么办……”那段时间,申晓娟满脑子想的都是案子上的事。
“再难也不能耽误办案,让当事人着急”申晓娟暗下决心,右手不能动,那就改用左手。
为了尽快适应用左手打字、写字,不耽误工作进度,她一遍遍反复练习。她想,只要坚持,肯定能有所改变。
为保证案件办理进度,申晓娟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不熟练的左手给当事人打电话沟通案件,释明延期情况,安抚当事人情绪,记录诉求,整理卷宗、撰写判决裁定……因为左手不利索,她常常要工作到深夜。
这是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件,前期申晓娟已组织了开庭,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庭审并不顺利。庭后,申晓娟逐个分析每一方当事人的观点,准备将各方当事人约在一起做一次调解。
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右臂骨折,打乱了申晓娟计划好的调解工作。“往后推只会增加当事人的负担,让案件调解更加困难。”于是她准备采取线上调解的方式继续化解此案。
那几天,申晓娟强忍右臂疼痛,一遍遍的给各方当事人分别打电话、发信息,耐心地阐述法律相关规定,分析诉讼所带来的经济、时间成本。经过不懈努力,各方当事人的心理预期逐渐接近。于是申晓娟通过建立该案的微信调解群,进行集中调解,最终四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该案顺利化解。
“申法官您手都这样了,还下这么大工夫为我们调解,您太敬业了。”事后,当事人从视频里看到缠着绷带的申晓娟时感慨不已。
特事特办,助力企业抒困解难。这天正在家里阅卷的申晓娟突然接到一家涉案公司急需解封账户,给工人发工资的短信。原来,在某合同纠纷案件中,诉前保全阶段冻结了被告的账户资金,通过庭审,双方达成和解意见,原告同意撤诉,但突发疫情封控在家,解除保全措施没来得及申请,所有工作暂时中止。
在得知被告企业经济困难,员工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被冻结账户里的资金是唯一经济来源后,申晓娟心急如焚,立即让书记员把卷宗材料传给她,连夜用左手一字一句敲出解封裁定,并联系负责盖章、保全等工作的部门,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将被告账户进行了解冻,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她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医生叮嘱她静养休息的时间多得多。”每次看到申晓娟忙着工作,顾不上休息,家人总要唠叨两句。
其实申晓娟非常理解家人的心情,她常调侃地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不光要把案子办好,还要给老百姓做最实在的好事,让每一个案件当事人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爱。”
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和工作,申晓娟已经适应和受伤的右臂如何“相处”。工作、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依靠左手。
疫情缓解后,她第一时间到岗工作,带领团队人员网上开庭、撰写文书,整理卷宗材料。不能开车或骑自行车上班,她就每天早起步行上班,为了避免大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受伤的手臂,她每天都穿着宽大的外套将手藏在里面,只为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在家休息,我心里着急,回到工作岗位反而安心、踏实,我也是梧桐法庭的一员,不能掉队。”无论个人面临怎样的困难,申晓娟心里最先考虑的永远是工作和案件当事人的利益。
曾多次因手腕疼痛眉头紧锁,每次她都咬牙坚持,当同事询问起病情,她总是笑呵呵地说道,快好了,就快好了!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回去休息,每次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在这受伤后的二十多天里,申晓娟一直坚持办案不停歇,先后办结案件30余件,这些案件的判决、裁定文书都是她用左手一字一句敲下来的。
成绩是对执着与坚守的见证。对申晓娟而言,能从事热爱的审判事业,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成为法官那一刻我就知道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秉烛持炬,为理想信念勇毅前行”她始终坚定奋斗的意义。